作者:王昌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就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生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大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河流生态修复以及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乡村生态振兴稳步推进,取得可喜成绩。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绿色农包養业产业让农民走上致富路,各地因地制包養網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观光农业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优良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然,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健全生态治理体制,加大治理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生态产业体系,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完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完善流域横向包養網生态补偿机制,在上级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履行国控省控断面相关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让水质达标的县域及时获得生态补偿资金,给予重点乡镇资金奖励支持。优化生态保护区域与乡村重叠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尽可能地把国家生态保护区域以内的村庄及耕地包養调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生态搬迁,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乡村人才下乡帮扶机制,积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探索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人才下乡挂职或包養網实习制度,推动解决乡村在生态治理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

完善多元化乡村生态治理的投融资机制。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主导投入不可或缺,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等惠民工程。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化协同双赢新业态、新模式,对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及黑臭水体治理可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

健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设计上,考虑如何将隐性生态价值转化为显性市场价值,可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手段,展现和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首先,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实现。在评估基础上,制定生态标识和绿色认证制度,对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的生态产品给予标识和认证。其次,还可通过建立环境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显性化。在此平台,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将其提供的生态服务、环境效益等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转化和提升。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状况,制定详细的农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和完善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精准农业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建立数据平台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绿色、有机、生态等产业的比重。同时,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比如,举办农村环保知识讲座和培训,向农民普及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度。制作和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如手册、海报等,使农民更直观地了解环保知识。积极组织实践活动,组织农民参与农村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绿化造林等,增强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农村环保事业。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