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時租會議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時強調:“河套地區條件得天獨厚,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河套灌區灌溉工程是千年基業,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繼續完善提升,提高科學分水調度水平。”
河套灌區是我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現已形成完整的7級灌排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河套灌區通過綜合實施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控制秋澆用水等舉措,著力開展農業節水工作,促進水資源綠色高效利用。
清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萬畝種植園內,隨著電閘合攏,地里的細長水管逐漸鼓脹,水滴緩緩滴落,迅速被土壤吸收。
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員仲生柱按照灌小樹屋溉水量配比用肥量,又仔細檢查滴灌口,“采用精確控水的滴灌技術,可以讓灌溉水量減少一半,還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河套灌區耕地以渠道漫灌為主,在7級渠系運送過程中滲時租空間漏、蒸發等損失較重。“去年以來,灌區對461公里骨干渠道進行襯砌,襯砌率提高到50%以上,改善灌溉面積超400萬畝,灌溉效率提高、水分損耗減少。”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副局長趙小瑞介紹,“過去,玉米生長期澆一次水需要12天日夜不時租會議間斷灌溉,而今年僅需5至7天日間灌溉,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27。”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渡口鎮東地村一處小麥地頭,隨著計量表上跳動的數字達到了耕種測算需水量,水量監督員何銀飛打開手機軟件,輕點屏幕,眼前的水閘緩緩閉合。
“灌區在取水口安裝了在線計量裝置,水費由過去按畝粗放計收改為按實際用水量精準計收,農民自覺監測用水量,預計每畝地全年可節水約160立方米。”何銀飛說。
為強化管理節水,河套灌區今年試點根據農作物種類核定灌溉用水量,以此為標準改變水費計收方式,并為每個建制村都設置了用水量“上限”。“按需水量精細灌溉更利于農作分享物生長,節水的同時還能增產約20%。”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四級調研員李兵介紹。
在線控制、精準灌溉,離不開河套灌區的數字化建設。
走進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電子幕墻上,灌區總干渠及各灌溉渠道實時監控畫面和水位流量監測數據一目了然。點開河套灌區信息化工程水位閘位采集系統,可實時查看各閘流量、水位和閘門開啟高度等水情信息。
如今,灌區各基層管理單位和信息采集點的現場數據,由雷達水位計和激光閘位傳感器采集、傳輸到信息中心,并生成變化趨勢曲線圖,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即可對水情進行監控調配。
“這套系統使灌區實現了用水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當日即可進行水情通報和用水計劃傳達,提高了水資源科學調配能力和保障安全運行能力,促進了水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工作人員張利軍說。
秋澆是河套灌區秋收秋翻后改良土壤、儲水保墑的重要舉措。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農牧九宮格水利處工作人員介紹,2023年秋澆,灌區采取變深澆為淺澆、隔年秋澆等措施壓減用水量,實際耗水量8.8億立方米,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秋澆耗水最少的一次。
“多措并舉,河套灌區2023年全年實現節水1.426億立方米,超額完成1.17億立方米的目標。”巴彥淖爾市委書記賀偉華介紹,河套灌區今年計劃新增工程小樹屋節水灌溉面積77萬畝、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套20萬畝、推廣抗旱品種1萬畝、調整種植結構4萬畝,力爭新增節水能力0.46億立方米。